close
.......................
據《世界新聞報》:美國《哈潑斯》月刊主編劉易斯·帕拉姆曾講:“如果將故事放置在大背景之下,將會變得非常有趣。”

如今,俄羅斯大選的帷幕已經落下,不管美國是否樂意,在未來的六年之中,它都不得不與普京,這個堅強的俄羅斯硬漢打交道。對美國而言,當前最為棘手之事莫過於協調美俄之間對敘利亞當前局勢的看法。正如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維多利亞·紐蘭所言:“我們急切期待在一些關鍵問題上馬上獲得俄羅斯的協助。”

事情顯然沒有這麼簡單,如果再加上“伊朗核危機”,美俄之間在中東的分歧更是千頭萬緒。但若根據劉易斯·拉帕姆的意見,我們就會清晰地看到,這些實質上都是冷戰中美國與蘇聯在這塊戰略要地上實力對峙與拉鋸的一部分。

而若追根溯源,這場拉鋸的源頭就是當下國際熱點——“伊朗核危機”的所在國伊朗。

事情還要追溯到1941年,在那一年的6月22日,希特勒啟動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軍事行動,在上千里的戰線上向蘇聯發起全面攻擊。由於斯大林此前戰略判斷的失誤和“大肅反”給蘇聯紅軍造成的極大內耗,使得戰爭初期蘇聯紅軍不堪重負,一潰千里。

“敵人的敵人就是你的朋友”,丘吉爾不僅是這樣説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得知納粹德國開始了對蘇聯的閃擊戰之後,這位飽受德軍空襲之苦的英國首相大喜過望,立即在國會發表了激動人心的演説。在演説中,丘吉爾表示英國與蘇聯已經站在了同一戰線,並承諾將對正在遭受德國侵略的蘇聯人展開大規模援助。

但只要一看地圖就會發現,前蘇聯與歐洲的接壤部分已經全部為納粹德國及其仆從國所佔領。而在北冰洋地區,限于自然環境,想要進行大規模的物資運輸顯然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英國便將視線轉向了與蘇聯的南方。

當代著名的地緣戰略大師布熱津斯基在其《大棋局》一書中將伊朗列為歐亞大陸戰略政治支軸國家顯然有著內在深刻的道理。在這場對蘇大救援中,英國一眼便看中了伊朗。

雖然當時,伊朗已經宣告中立。但面對德國迅猛的攻勢,這一切已經不重要。1941年8月25日,蘇聯和英國一南一北悍然對處於中立狀態的伊朗發動戰爭,弱小的伊朗顯然無法擋住這兩大世界頂級強國的聯合進攻,很快,戰爭以蘇聯佔據伊朗北方,英國佔據伊朗中部和南部而告終。

但是,英國與蘇聯堅稱這並不是軍事侵略,而是一項預防性措施,目的是將伊朗作為援助蘇聯的陸上走廊。儘管溫言在口,但為了萬無一失,蘇英兩國在伊朗內政問題上還是做了大量工作。素來對德親善的禮薩·汗國王被迫遜位,被英國人流放到了毛里求斯,太子巴列維隨即即位。

但蘇聯和英國顯然低估了這位年近22歲的國王的行事能力。這位早已西化的巴列維王朝第二任國王深知西方世界的內在矛盾,對於這些佔領者竟然巧妙地運用起了中國人的“以夷制夷”策略。

為此,他加強了與美國的接觸。在即位後不久的一次與美國大使的會談中,巴列維表達了與美結盟的願望。而美國在此之前也一直覬覦伊朗豐富的石油資源和它的戰略地位,反對英、蘇瓜分伊朗,表示支持伊朗的“獨立”地位。巴列維的這一建議可謂一箭中的,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美伊雙方一拍即合。

此時,突然爆發的珍珠港事件使得美國徹底邁入了同盟國的行列,這也給美國介入伊朗問題提供了光明正大的理由。1942年1月29日,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斡旋下,英、蘇、伊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英、蘇政府保證尊重伊朗的領土完整和主權及政治獨立,並在反法西斯戰爭結束後的6個月內從伊朗撤軍。同年9月22日,美國政府以保證盟國軍用物資輸往蘇聯交通線的安全為藉口,派兵進駐伊朗。從此,美國勢力正式進入伊朗,開始插手伊朗事務。1943年初,應巴列維國王的邀請,美國政府先後向伊朗派遣軍事代表團、經濟代表團、醫療衛生代表團等6個顧問團。借此機會,美國的勢力已經深深滲入到伊朗的諸多部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arp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